top of page
IMG_3950(1).jpg

Youth Training

初夏其中一件美好的事,

是暖風吹過的青春。

 

年輕人對世界充滿好奇及想像,

透過他們的創作,

我們看到了滿滿的可能性。

 

初夏即事創作期待遇上年少的靈魂,

與他們經歷一次次的創作旅程,

把屬於下一代的想法及話語,

在課堂及創作活動中,

協助青少年細細道出。

 

中小學校園電台、各區青少年中心等等,

都是和暖的溫室,

讓少年們的天馬行空得以像煙花一樣,

燃亮、爬升、盛放,在青春裡留下難以磨滅的時刻。

 

每個青少年都值得被人細聽心聲,

而初夏即事創作將一直在這裡靜靜地陪伴。

DSC00409(2).jpg

​校園電視台訓練
多媒體製作訓練

適用於非弁利機構

適用於中小學​

​​善用資源,放眼長遠發展,培養資訊素養,

​由創意思維、拍攝及後製等多元化課程、

配合計劃目的,共同創作有意義的正面作品。

 

接觸創意,引發好奇;

恆常訓練,發揮潛能。
 

IMG_1781(1).jpg

短片比賽統籌服務

為學生提供平台,就正面主題進行創作,
嘗試各個影片製作崗位,與同學團隊合作,互助互勉!

挑戰自己,發揮所長,製作有意義且發人深省的作品,
接受表揚和肯定,提升自信心,力求上進,為校爭光!

過 往 合 作 機 構

課程內容

初夏導師團隊

導師均為電影、多媒體藝術或創意媒體相關學科畢業。

20240910_-1050x551.jpg

Summer Lee

畢業於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

電影多媒體藝術主修(電影專業)
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
創意及文化創業碩士

Ka Ting

自由身藝術工作者

演員、戲劇導師

畢業於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
學士學位(主修電影)

Cleo.jpeg

Cleo

自由身平面設計師

教育中心教學助理
靜觀導師、戲劇療癒導師
社交媒體品牌管理

畢業於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
創意媒體高級文憑

billy2.jpeg

Billy

創意內容設計師

投身創作行業近10年
曾任廣告公司Art-Based Creative
亦曾建立廣受歡迎的YouTube頻道

Mo.jpeg

Mo

音樂製作人

畢業於

香港演藝學院音樂碩士

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士

Manson1.jpeg

Manson

電工 燈光

於不同電影和劇集中擔任電工

亦有於MV,廣告和短片比賽

例如創家作 鮮浪潮中擔任燈光

kipper.jpeg

Kipper

影片製作興趣班導師

畢業於

香港大學

Kiu.jpeg

Kiu

為自由工作者
設計、動畫製作

畢業於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

電影專業

On.jpeg

On

電影副導演工作
香港電影副導演會的會員

畢業於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系

電影電視專業

Ella.JPEG

Ella

短片導演及監製

畢業於

全球創意產業和翻譯

Ben.jpeg

Ben

畢業於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系電影專業

Noel.jpeg

Noel

自由工作者

剪接師、攝影師、攝影助理

畢業於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系

bertha2.jpeg

Bertha

節目主持

畢業於

天津師範大學新聞系

《補位》
2024年 - 東華三院鄧肇堅小學 

第四屆《香港印記》短片比賽

校際組冠軍

志明和小浩在學界羽毛球比賽中因缺乏默契而失利。教練提醒他們必須「同舟共濟」。 隨 後,他們在單打中意識到彼此的重要性,最終在校園相遇,互相理解,決定攜手合作,克服 挑戰。

《鐵達尼號上的香港人》
2024年 - 東華三院盧幹庭紀念中學 

第四屆《香港印記》短片比賽

校際組亞軍、校際組最佳創意

在這個發生於鐵達尼號的感人故事中,五位來自香港的鍋爐工人勇敢面對命運的挑戰,展現 了同舟共濟的無畏精神。在災難降臨的瞬間,他們如何反抗命運?在生死存亡的考驗中,他們展現怎樣的人性?

《幫幫手》
2024年 - 培正小學

第四屆《香港印記》短片比賽

校際組最受歡迎短片

起初,小詩對於募捐活動抱持懷疑,認 為自己可以獨立完成所有事情。然而,隨著情節發展,她逐漸認識到,個人的力量是有限 的,團體的支持和互助才是克服困難的關鍵。

《1/2 的阿媽》

2023年 - 東華三院盧幹庭紀念中學 

第三屆《香港印記》短片比賽

冠軍/最具創意獎 /最受歡迎短片獎

耀宇的阿媽在他的心中並不是一個稱職的阿媽,她又說不上溫柔,和賢良淑德也不沾邊,而且她和耀宇一樣懶,他在幻想的多重世界中,幻想了很多不同性格特徵的阿媽,在多重宇宙的阿媽會不會好點呢?

《香港印記》

第二屆短片比賽 2022 比賽主題: 獅子山精神

季軍及最具創意獎 

< 我的12「山」> – 東華三院盧幹庭紀念中學

故事講述十二歲的小迪因為一 份有關獅子山精神的功課 ,而展開了尋找獅子山精神的契機 。

從來沒有去過九龍且不知道何謂獅子山的他,因而到圖書館尋找獅子山精神的意思,並發現每個香港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精神支柱及人生意義。

他意識到,原來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獅子山精神。

《變了的海》
2017年 - 東華三院盧幹庭紀念中學 

關懷海洋日凝視海洋一分鐘短片創作比賽

網上最具人氣短片銀獎

故事發生在海洋已變得骯髒的未來,沒有一個新生代見到過清澈的海洋。 在畫室,一個男孩正在畫畫,畫的是他認為最正常,但最骯髒的海。畫室的師 姐走進,問男孩在畫什麼,男孩答是海。大姐姐比男孩年長約十年,曾見過以 前湛藍的海,自第一眼看到就喜歡了海。她聽到男孩的回答為他不能親眼見識 真正的海而可惜和無奈,於是苦笑,決定帶男孩去看她見過的海,男孩很期待 。   

大姐姐帯男孩到禮堂,投影出一幅清澈的海洋,男孩驚喜。男孩見到與他 記憶中截然不同的海洋,很想親眼見識,所以問大姐姐帶他去。大姐姐知道那 個海已經不復存在,所以回答無能為力。

bottom of page